查看原文
其他

路过乌兹别克斯坦: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手抓饭

本文摘编自中国国家旅游 撰文/图片_原老未

系列阅读:探寻乌国三大古城 总有一个丝路故事触动你


当初我去乌兹别克斯坦的唯一原因,就是因为它在阿富汗的北部,是我回国的“必经之地”。不论是巴扎上的民间手工艺,还是手抓饭的那团烟火气,都让这个曾经陌生、偶然路过的国家对我而言有了亲切感和生命力。


国菜,一般代表着一个国家烹饪的最高水平,意味着一口进嘴,必须唇齿留香,泪流满面。从这一点来说,乌兹别克斯坦绝对可以傲视周边另外的几个“斯坦”国家。


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大街上随便拽个人,问当地最好吃的东西是什么,十个有八个会告诉你是“Plov”(手抓饭)。这种饭是用大米、胡萝卜、洋葱、葡萄干和切成大块儿的肥羊肉混合在一起,在一口直径将近两米的锅里慢慢焖出来的,对乌兹别克斯坦人的胃来说,它的地位无可替代。


顾名思义,“抓饭”最早是要用手抓着吃的饭食,曾经是逢年过节才能吃得到的待客大餐。那时,客人在靠墙摆放的垫子上席地而坐,正中铺上一块干净的餐布,主人家的女眷一手端盆,一手拿着水壶,帮客人净手,然后端来几盘香味儿早顺着门缝往里溜的“手抓饭”,放在餐布上,请客人直接用手从盘中取食。


时世在变,但对美食的真爱不变,如今在乌兹别克斯坦,喜得麟儿要请吃手抓饭,婚丧嫁娶要请吃手抓饭,高堂大寿更要请吃手抓饭,总之,一切重要场合、纪念活动,最不可或缺的就是一锅又一锅手抓饭。


美食在民间,要是穿着一身考究的衣服去豪华酒店点手抓饭,估计连帮你点菜的伙计都要在心中悄悄翻个白眼儿。在乌兹别克斯坦,家家都有一口专做手抓饭的厚重铁锅,人人都做得一手好抓饭,可以说家里有几口人,就能做出几种不同的味道来。做抓饭的讲究也极多,米要不要泡,胡萝卜什么时候放,没准儿还有“打死也不外传”的独门调料。餐馆里当然也卖手抓饭,一份折合人民币只要十几块钱。乌兹别克斯坦的商人满怀对手抓饭的热爱,近年研发出了手抓饭罐头,价格比餐馆翻了一倍。


乌兹别克斯坦吃“抓饭”名气最大的地方,就是首都塔什干的“中亚抓饭中心”,没在这里吃过手抓饭,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来过乌兹别克斯坦。这名字听上去像个学术机构,其实是个餐厅,摆明了是跟同行说:连周边国家都算上,别管你做得多好吃,都比不上我。


“中亚抓饭中心”位于塔什干电视塔附近,不用费心找菜单了,手抓饭是唯一选择。餐厅建筑是典型的前苏联风格,平淡无奇的两层小楼,里面有数十张做工不咋地的大圆桌,可容纳千人同食。四口巨大的圆锅摆放在餐厅正门右侧的凉棚下,每口锅的直径都在一米开外,显得站在锅旁的掌勺师傅的手都娇小了不少。做手抓饭的师傅被称为“奥十帕”(Oshpas),一个厨艺超群的“奥十帕”,薪水比普通人要高出好几倍,还有不少骨灰级粉丝专程举家前来捧场。


每个“奥十帕”对抓饭的配料及羊肉的烹制方法都有自己的讲究,在菜市场里,他们甚至是当地家庭主妇消费的风向标,如果哪个小贩的摊子被“奥十帕”相中,就代表他家的东西足够优质,主妇们紧接着蜂拥而至,生意一下子能上好几个台阶。


在这餐厅跑堂儿的伙计也不一般,个个练就一身好功夫,眨眼间从手掌到胳膊就一口气放上了五六盘手抓饭,脚下带风,依次走到各个桌边,放碗,转身,继续前行,动作一气呵成,绝不拖沓。


往期精彩回顾


探寻乌国三大古城 总有一个丝路故事触动你

塔什干原市长被解职 新市长上任

乌国在教育上的投入力度有多大?


来源:中国国家旅游


@乌国新观察 连接中亚 传播信息 交流文化 

丝路新观察网站:www.siluxgc.com

监制|朱景朝 责编|宋欣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